全國咨詢熱線:400-035-0305
日期:2022-05-23
此前,一條【#在深圳購買綠色建筑住房#,有望申請更高額度的公積金貸款】的新聞引發大家關注。
3月28日,《深圳經濟特區綠色建筑條例》經深圳市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 在深圳買房,如果房子屬于達到等級要求的綠色建筑,購房人有望享受到更高額度的住房公積金貸款,擬于今年7月1日起實施。
據了解,《條例》是全國首部將工業建筑和民用建筑一并納入立法調整范圍的綠色建筑法規,并首次以立法形式規定了建筑領域碳排放控制目標和重點碳排放建筑名錄。
此條新聞的發布,給予購房者正向激勵,最終將引導住房市場消費和綠色建筑產業轉型升級,利好綠色節能建筑。
而除了給予更高的住房公積金貸款額度之外,深圳正在致力于形成一套激勵綠色建筑發展的組合拳,這意味著深圳新建建筑將全面邁入“綠色時代”。
△深圳第一個綠色建筑 建科大樓
什么是綠色建筑?
Green Construction
根據國家《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 50378-2019),綠色建筑是指在全壽命期內,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高效的使用空間,最大限度地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質量建筑。
綠色建筑的概念最早是由意大利建筑師鮑羅·索雷里于1969年提出的,隨著節能生態技術的進步,并經過不斷豐富和完善。1992 年在“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第一次正式提出“綠色建筑”的概念,綠色建筑內涵得以不斷豐富完善,逐步將環境、健康、人文等理念納入綠色建筑技術體系。在此基礎上,新型節能形式、新興產品技術等“以人為本”的技術策略不斷完善。
綠色功能
承載世界范圍節能減排期望
世界銀行甚至曾預計,到2030年要實現節能減排的目標,70%的減排潛力在建筑節能方面。
新加坡有超過20%的碳排放量來自于建筑,作為著名的“花園城市”,2013年時,新加坡接近20%是綠色建筑了。要實現減排目標,推動綠色建筑發展至關重要。
如今,到2030年,新加坡規劃綠色建筑占所有建筑的比例至少要達到80%。
使建筑添“綠意”,能耗做“減法”,在建設過程中,科學選材,更輕盈的混凝土、保溫層、門窗等等,結合精巧的設計,不但縮短工期,還降低了施工階段的碳排放量,打造出建筑節能新方式的低碳“新名片”。
在城市建筑建設中強調綠色發展,也可以充分利用立體綠化的各種方式,達到人與自然、自然與建筑相結合。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進入后工業化時期的城市,建筑有著巨大的減排潛力。
綠色健康建筑利用太陽能、水循環各種綠色技術,從結構安全性、耐久性設計、可再生能源利用、非傳統水源利用等方面深入優化建筑的綠色性能,充分利用環境能源打造出具有可持續性的綠色垂直花園。
△杭州亞運場館建設秉持綠色建設的意識,提出“零碳辦賽”的理念,最終建設成綠色健康的亞運場館。
政策引領
國內各地最新推進政策體系
2006年頒布我國頒布《綠色健康評價標準》,是我國第一部多目標、多層次,符合中國國情的綠色建筑綜合評價標準。
△國際綠色建筑發展脈絡
但是綠色建筑在發展過程中,仍存在技術要求落實還不夠充分、地域發展還不夠平衡、市場推動機制還不夠完善等問題,需要我們不斷地繼續迎接挑戰,進行多方位的完善提升。
數智賦能
智能建造與新型建筑工業化
“十四五”時期,國家進一步發布《“十四五”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發展規劃》,持續提升建筑效能,大力推動建筑業綠色低碳轉型,加快智能建造與新型建筑工業化協同發展。
建筑業具有體量大、鏈條長、環節多、精細管理難等特點,在碳減排目標約束下,其數字化、綠色化程度還不高;
建筑領域在碳排放數據量化方面存在明顯短板,碳排放核算方法和建筑節能低碳建設標準體系也不完備。
面對挑戰,數智技術脫穎而出,成為了樓宇公建節能降碳的有效途徑。通過數智化產品,可對樓宇氣、電、冷、熱等能源進行綜合管理,并充分應用清潔能源,提高能源設備能效,減少能源使用,降低碳排放;并可以借助智能化平臺,輔助樓宇進行履約,打造低碳/零碳樓宇,達成碳中和目標。
超高效的智能設備,也是如今綠色建筑的亮點所在。在智能化時代下,學會使用更智慧的方式為綠色建筑“添磚加瓦”。各種監控、智能系統設備,為建筑的應用節省能耗,達到有效節能降碳的效果,使越來越多的建筑真正“綠”起來。
綠色建筑基本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的建設發展方式,為城鄉建設領域2030年前碳達峰奠定堅實基礎。
綠色建筑集多種“綠色功能”為一體,承載著新時期全世界范圍內對于節能減排的期望。
在城市建設中,以綠色、低碳、循環的發展方式建設綠色建筑,既是人們生產生活得以持續的必要條件,也是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自然基礎。